趙自力
父母都60多歲了,一直住在鄉下老家。
一天,母親打電話來說,叫我們有空回家,順便帶幾只籃子走。
“要籃子干什么啊”我不明就里。
“給你們用啊,可以買菜,可以裝東西,方便得很呢,關鍵是特別環保。”母親高興地說。
“塑料袋子多的是,一個籃子誰稀罕”我在心里嘀咕著。
回家那天,父親騎著三輪車接我們,他樂呵呵的,精神很好。我一眼瞥見了車斗里的籃子,大大小小的,有竹子做的、也有塑料帶編的,很精致。我提著小竹籃,仿佛回到兒時提著竹籃摘野菜、撿松果、挖紅薯。
“爸,你一下買這么多竹籃干嘛啊”我不解地問。
父親回頭一笑,“哈哈,忘了告訴你們,這些都是我自己編的,現在竹籃成了搶手貨,待會我還要送貨去呢。”印象中父親一直務農,沒什么手藝,怎么一下學起了篾匠手藝呢還是母親為我們解開了謎題。原來現在鄉村里的人都注重環保,建設美麗鄉村,以前滿天飛的塑料垃圾袋少見了,竹籃竹筐開始流行起來。由于篾匠少,竹籃竹筐供不應求,父親才萌生了學篾匠的念頭,瞞著我們學了好幾個月呢。
父親停好車,水都沒喝上一口,就埋頭編他的竹籃了。他手握篾刀,噼里啪啦地把竹片剝開。均勻的篾片在父親寬大的手掌間扭來扭去,像跳街舞似的,不久一個竹籃的雛形就出來了。父親一邊編著,一邊哼著不成調的曲子,一臉很享受的樣子。
聽鄰居們說,父親的手藝不錯,遠近鄉鄰都愿意買。父親除了編竹籃竹筐,還有竹墊、竹垃圾筐等。這些竹制手工品,走進了千家萬戶,像環保衛士一樣讓鄉村變得更美麗。
臨走時,我挑了幾件竹器帶回家,它們像工藝品一樣被我善待著。看著它們,我就想起了晚年做篾匠的父親。